2025年9月21日下午,凉山彝族自治州彝学学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在西昌天际酒店隆重举行。州彝学学会新老成员、会员代表及州内深耕彝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以“共同回顾历史,发扬优良传统,开拓未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在庄重而热烈的氛围中,回溯学会三十载与凉山同频共振的发展历程,共商彝学研究与彝族文化传承创新的未来路径,为凉山州文化繁荣、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凝聚坚实的“彝学智慧力量”。
凉山州彝学学会于1995年9月21日正式成立。三十年来,学会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州人大、州政协及州级相关职能部门的关怀指导与大力支持下,严格遵循学会章程,凝聚广大彝学会员与专家学者的智慧力量,深耕彝学研究、搭建交流平台、赋能地方发展,让彝族优秀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为凉山文化繁荣与经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成立三十年来,州彝学学会始终以学术研究为核心,推动彝学研究从起步探索走向系统深耕,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突破。学会先后组织编撰并出版《彝族千家姓》《彝族毕摩人物志》《四川彝学研究 3》《凉山僰人研究》《三星堆金沙遗址古夷密码》《教育经典训语》等多部重要著作,系统梳理彝族历史、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核心内容,为彝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推动我州彝学研究事业迈入良性发展轨道。
与此同时,学会会员在多领域开花结果:在彝文古籍文献整理中抢救保护珍贵文化遗产,在教材编写、彝汉对译词典编撰中推动彝族语言文字标准化传播,在天文历算、彝医彝药、彝族服饰研究中挖掘传统智慧的当代价值;在非遗保护传承、媒体宣传、教育教学领域深耕实践,更在音乐舞蹈、彝文书法、绘画、文学创作等领域产出大量精品力作。三十载耕耘,彝学研究人才队伍持续壮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深度日益深化,形成了“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双轮驱动的良好格局。
《凉山彝学》会刊作为学会的核心学术载体,自成立以来便被历届学会高度重视。截至目前,会刊已连续出刊发行50期,内容涵盖彝族历史、文化、社会、艺术等彝学领域方方面面,成为全州乃至全省彝学研究交流的重要窗口。通过这一平台,学会常态化开展学术研讨,不仅为彝学研究者提供了成果展示与思想碰撞的空间,更成为宣传凉山、提升凉山知名度与影响力、弘扬彝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阵地。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推出的第50期会刊——《彝族文化与我州旅游业深度融合研讨论文专辑》,是学会积极响应州委、州政府“文旅强州战略”的生动实践。该专辑以专题学术研讨会为基础,全面分析凉山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特色优势与潜力,提出了一系列兼具建设性与实操性的对策建议,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得到州委、州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也赢得了全州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切实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实际动能。
三十年来,州彝学学会始终坚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党委政府分忧”的宗旨,主动担当社会责任。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学会积极倡导好风良俗、推动摒弃陈规陋习,助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在地方发展中,学会充分发挥自身文化优势,认真完成州委、州政府交办的各项特殊任务,在化解社会矛盾、凝聚发展共识、推动政策落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凉山社会稳定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与智力支持。
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年薪火相传。凉山州彝学学会以文化为根、以学术为魂,在传承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持续为地方发展注入“彝学力量”。站在新的起点,学会将继续秉持初心、深耕不辍,让彝学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凉山文化繁荣、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为建设新时代美丽凉山贡献更多文化智慧。
凉山州彝学学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由州彝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德瑞主持,整场会议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与会嘉宾结合学会30年发展历程与彝学研究实践深入研讨,在总结过往中凝聚共识,在谋划未来中锚定路径,为凉山彝学事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杨德瑞在主持时开篇明义:“本次座谈会既是对学会30年深耕彝学的致敬,更是以共同体意识为引领,推动彝学研究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契机。”他简明梳理会议核心议题,引导嘉宾围绕“学会发展成就”“彝学研究实践”“未来发展规划”三大维度展开交流,确保讨论聚焦主题、务实高效,与会嘉宾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结合学会发展与彝学研究实际各抒己见,既系统总结过往成就,更深入谋划未来路径,为彝学研究与学会发展指明清晰方向。
州彝学学会会长海来木呷在开场致辞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传承、坚守、创新”为核心,深情回顾学会三十年发展历程,发表致辞。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领导、各位老前辈,各位彝学专家学者,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凉山州彝学学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共同回顾历史、发扬优良传统、开拓未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州第七届彝学学会,向为彝学会的建设和发展付出心血的州彝学会老前辈,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彝学会工作的新老州领导及州级有关部门领导,向始终坚持深耕不辍的彝学专家学者,向无私奉献的学会秘书处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表示真挚的感谢!向参加今天座谈会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
同志们、朋友们!
凉山州彝学学会是在我们的党和国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旗帜下,基于我州彝学研究的客观需要,于1995年9月21日正式成立。
凉山州彝学学会成立30年来,历届州彝学学会,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州人大、州政协,以及州级有关职能部门的关怀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学会章程,组织带领和激发广大彝学会员、专家学者,深入开展彝学研究,精心组织开展州内彝学学术研讨交流,积极开展对外彝学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取得了丰硕的彝学研究成果,让彝学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30年来,州彝学学会先后参与编写和组织编撰出版、印刷了《彝族千家姓》《彝族毕摩人物志》《四川彝学研究 3》《凉山僰人研究》《三星堆金沙遗址古夷密码》《教育经典训语》等书籍,使我州彝学研究事业步入了良好的开端,并取得了开创性突破。
30年来,州彝学学会始终用心办好本学会会刊《凉山彝学》。自州彝学会成立至今,已出刊发行了共50期《凉山彝学》刊物,内容涵盖彝学领域的方方面面。历届州彝学学会,高度重视和运用《凉山彝学》这一学术研讨交流平台或载体,开展彝学交流研讨,对进一步宣传凉山,提高凉山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弘扬彝族优秀文化,起到了积极的窗口作用。尤其是2024年出刊的第50 期《凉山彝学》,是州第七届彝学学会为积极响应凉山州委、州政府提出的“文旅强州战略”号召,助推我州文旅融合发展,在精心组织召开文旅融合专题学术研讨会的基础上,刊发的一期《彝族文化与我州旅游业深度融合研讨论文专辑》。该期论文专辑,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我州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方法、特色内容、优势潜力,切实提出了具有建设性和实操性的对策建议,为地方党委政府提供了决策参考依据,受到了州委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也赢得了全州各级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
30年来,州彝学会会员在彝文古籍文献整理、教材编写、彝汉对译词典编撰、彝语言文字和天文历算研究、彝医彝药和彝族服饰挖掘研发、非遗保护传承、媒体宣传、教育教学,以及音乐舞蹈、彝文书法、绘画、文学创作等彝学各专业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彝学研究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彝学研究的领域及深度广度不断拓展和深化,为我州的文化和经济繁荣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突出贡献。
30年来,州彝学学会始终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党委政府分忧”为学会宗旨,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倡导并积极助推好风良俗和摈弃陈规陋习,认真完成州委、州政府交办的各种特殊任务,为我州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志们,朋友们!
凉山州彝学学会已经走过了整整30个春秋。
30年艰辛探索,30年峥嵘岁月,30年春华秋实。今天,我们在此回顾过去,洞见未来。
我们深刻意识到创业艰难,守业也不易。
我们深切感到,凉山州彝学会成立30年来所取得的成果来之不易,充满艰辛,凝聚着学会前辈的心血和汗水。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此时此刻,我们格外怀念或深情缅怀已故的彝学会前辈领路人,即第一届州彝学学会会长赵明同志,第二届至第五届州彝学学会会长巴莫尔哈同志,还有副会长安伍合、马拉呷、马德清、潘文超、阿勒郁惹、阿鲁斯基、果基木呷、马海尔哈、熊克江等同志以及被遗漏的其他学会前辈!
我们要以学会前辈为榜样,学习他们退休后倾尽心血,为彝学研究事业奔走呼吁、铺路搭桥,并吃苦耐劳、伏案潜心研究、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学习他们爱党爱国、胸怀人民、热爱彝族文化、艰苦创业、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使其成为激励我们接续奋进的精神动力。
同志们,朋友们!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彝学研究的内容广博丰富:彝文古籍文献浩如烟海;古老而活态的原创文字(自源文字)--彝文蕴藏着极其珍贵的多方面研究价值,或许潜藏着神秘文化未解之谜的解读密码;还有天文历算等等。然而,成立彝学会的历史尚短,目前取得的彝学研究成果仅仅是冰山一角,彝学这座“富矿”在等待着我们去开采。
我们将在州委州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要求,进一步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的重要论述精神,团结带领彝学会员、彝学专家和学者,发挥自身优势,汇聚正能量,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坚决做到:坚持党的领导,坚决听党话、跟党走,坚定政治方向和立场,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立足现实、聚焦中心、服务大局、量力而行、积极作为;坚持以学术研究为本,积极推动和深耕彝学研究,让彝学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我州的文化繁荣和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祝大家孜莫格里!卡莎莎!
州彝学学会会长海来木呷指出,彝学研究要立足地方实际,服务发展大局,将继续坚持以学术研究为本,积极推动和深耕彝学研究,为我州的文化繁荣和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贡献力量。
在凉山州彝学学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上,州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杨国庆发表讲话,锚定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彝学研究赋能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主线,对彝学研究的价值导向与实践落地提出明确要求,为彝学研究服务地方发展校准方向。
杨国庆强调,彝学研究作为凉山地方社会科学研究的关键领域,必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根本遵循。他指出,凉山各民族在长期共生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团结基因,彝学研究要主动挖掘这份文化财富——既要系统梳理彝族文化中包容共生、守望相助的精神内核,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用扎实的学术成果讲好凉山民族团结故事;更要紧扣地方发展现实需求,避免学术研究与实践脱节,聚焦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文化融合、民生改善等实际问题,让彝学研究始终扎根凉山大地、回应群众关切。
针对学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杨国庆提出核心要求:要推动彝学研究从“理论殿堂”走向“实践一线”,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和谐的实践动能。例如,通过研究彝族传统调解智慧为基层矛盾化解提供本土化方案,依托彝学文化研究设计跨民族文化交流活动,用学术力量助力构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的社会格局。他明确,彝学研究不仅要追求学术深度,更要彰显社会价值,以文化共识凝聚发展合力,为凉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杨国庆的讲话为彝学研究锚定了“以学术服务大局”的定位。未来,以共同体意识为引领的彝学研究,将更精准地对接地方需求,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为凉山民族团结进步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省彝学会会长李文化,在凉山州彝学学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上,代表省彝学会发表致辞,从省级学术团体层面视角,对凉山州彝学研究三十年来的丰硕成果给予高度肯定,并就省州彝学学会未来协同发展提出明确倡议,为彝学研究提质扩面注入新动能。
李文化在致辞中指出,凉山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始终是全省彝学研究的核心阵地。三十年来,凉山州彝学学会在州委、州政府领导下,凝聚专家学者与会员力量,在彝族历史文化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成果转化等领域成效卓著——从《凉山彝族通史》等标志性著作的编撰,到《凉山彝学》会刊搭建的学术交流平台,再到彝学成果与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深度结合,不仅为凉山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更丰富了全省彝学研究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案例,为四川彝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针对未来彝学研究的提质升级,李文化代表省彝学会提出“省州协同、优势互补”的发展思路,并明确建议建立“资源共享、课题共研”长效合作机制。他强调,省彝学会将充分发挥省级平台的资源整合优势,与凉山州彝学学会形成联动:在“资源共享”层面,推动省级学术数据库、专家智库与凉山州彝学研究实践资源互通,实现文献资料、研究设备、人才信息的高效调配;在“课题共研”层面,围绕“彝族文化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彝学研究”“彝族传统智慧的当代价值”等重大议题,联合组建研究团队,共同申报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以协同研究提升彝学成果的学术高度与实践价值。
李文化表示,省州彝学学会的深度合作,既是对凉山彝学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推广,也是全省彝学研究资源的优化整合。未来,通过机制化协同,将推动凉山彝学研究经验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同时提升四川彝学研究的整体影响力,让彝族优秀文化成为彰显四川多元文化魅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在凉山州彝学学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上,州人民政府副州长苏正清发表讲话,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为彝学传承筑牢保障,锚定彝族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的核心方向,明确政府对彝学研究与文化传承的支持举措,为以文化动能驱动凉山发展注入信心。
苏正清在讲话中强调,彝族文化是凉山独特的精神标识与发展优势,推动其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是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关键路径。他指出,要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一方面系统开展彝族传统村落、非遗技艺、民俗文化等核心资源的抢救性保护,守住民族文化根脉;另一方面立足乡村实际需求,将文化元素融入特色产业培育、乡村风貌提升、乡村旅游开发,推动彝族刺绣、漆器等传统工艺转化为富民产业,让文化资源真正成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针对彝学研究与文化传承的长远发展,苏正清明确表示,州政府将进一步完善支持机制,强化保障力度。在政策层面,将研究出台专项扶持办法,明确资金倾斜、项目优先等具体举措;在资源统筹上,搭建“政府+学会+企业”协同平台,推动彝学研究成果与乡村实践精准对接;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突出贡献的研究团队与传承人给予表彰,为彝学研究持续深入、彝族文化活态传承提供坚实的政策与资源保障。
苏正清的讲话既清晰勾勒出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的实践蓝图,也传递出政府支持彝学事业的坚定决心。未来,在政府的统筹推动下,凉山彝族文化将更好赋能乡村振兴,彝学研究也将在服务地方发展中焕发更强生命力。团结的重要力量。
此次座谈会得到州内各级党政机关、高校及相关单位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充分体现全社会对彝学研究与彝族文化传承的共同关注,形成“多方联动、协同推进”的良好格局,为彝学研究与文化传承营造浓厚氛围、提供有力支撑。
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晓文,州政协副主席王明雯,西昌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曲木伍果,西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马辉,第七届州彝学学会顾问、州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十一届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阿什老轨,州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州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达久木甲,西昌学院原党委书记张克蒂,西昌学院原副院长杨正出席会议。此外,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州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宋尚智,州民宗委副主任商松,州文化广电旅游局三级调研员唐兴军,州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柳子色等州级相关部部门负责人到会指导。
此次座谈会围绕“共同回顾历史,发扬优良传统,开拓未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进行座谈:
在凉山州彝学学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现场,克惹晓夫作为州彝学会第一届会长赵明的女婿发表讲话,传承初心薪火共续彝学新篇,以亲属视角回顾赵明先生与学会初创的难忘历程,传递对学会发展的殷切期许,字里行间饱含对彝学事业的深厚情感。
克惹晓夫在发言中深情回忆,1995年凉山州彝学学会成立之初,赵明先生作为第一届会长,怀着对彝族文化的赤诚热爱与传承使命感,牵头汇聚全州彝学爱好者与研究者,从零起步搭建学术平台。“那时条件有限,赵明会长带着大家走村入户收集彝文古籍,挤在简陋的办公室整理研究资料,多次组织小型研讨会凝聚共识,只为让彝学研究在凉山落地生根。”他提到,赵明先生始终强调“彝学研究要扎根民间、服务家乡”,这一理念不仅成为学会初创时期的精神指引,更深深影响了后续历届学会的发展方向。
谈及学会30年的发展成就,克惹晓夫代表亲属表达了由衷欣慰。他表示,看到学会从初创时的小团体,成长为拥有丰硕研究成果、能为地方发展贡献力量的学术团体,看到《凉山彝学》会刊持续出刊、彝学成果不断赋能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赵明先生若在天有灵定会倍感自豪。这30年的发展,正是对赵明先生等初创者“传承彝文化、服务凉山人”初心的最好践行。
最后,克惹晓夫代表亲属寄语全体与会者:希望州彝学学会能继续传承赵明先生等老一辈彝学研究者的坚守与热忱,始终扎根凉山大地,深耕彝学研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征程中,让彝族优秀文化焕发更强生机,让彝学事业为凉山发展贡献更多力量,不负初创者的心血与期盼。
在凉山州彝学学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现场,巴莫乌萨嫫作为州彝学会第二届会长巴莫尔哈的幺女发表讲话,传承彝学初心续写发展新篇,以亲属视角回溯巴莫尔哈先生投身彝学、履职学会的历程,传递对学会发展的深切期许,为座谈会注入了浓厚的传承情怀。
巴莫乌萨嫫在发言中深情回忆,巴莫尔哈先生担任第二届会长期间,正值学会从初创走向稳步发展的关键阶段。面对当时彝学研究基础薄弱、资源有限的局面,巴莫尔哈先生始终以“守护彝文化根脉、搭建学术交流桥梁”为己任:他牵头组织团队深入凉山各村寨,抢救性整理彝文古籍200余册,为彝学研究筑牢文献基础;推动建立学会学术研讨制度,定期举办“彝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专题论坛,打破彝学研究“各自为阵”的局面;同时积极奔走,协调各方资源支持《凉山彝学》会刊优化升级,让会刊成为展示凉山彝学成果的重要窗口。“先生常在家中念叨,彝学学会是彝文化传承的‘主心骨’,再难也要把学术研究做扎实、把文化传承做长久。”这番话,既是巴莫尔哈先生的履职信念,也成为亲属心中对彝学事业的深刻印记。
谈及学会30年的发展成就,巴莫乌萨嫫代表亲属表达了由衷自豪。她表示,从巴莫尔哈先生任职时推动的基础研究与平台建设,到如今学会编撰出版《彝族毕摩人物志》等多部学术专著、彝学成果深度赋能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再到省州学会“资源共享、课题共研”机制的推进,学会的每一步成长,都是对老一辈彝学研究者“扎根凉山、服务彝乡”精神的生动延续。看到彝学研究从“小众探索”成为助力地方发展的重要力量,巴莫尔哈先生的亲属们深感欣慰与骄傲。
最后,巴莫乌萨嫫代表亲属寄语学会:希望州彝学学会能继续传承老一辈彝学人“严谨治学、赤诚奉献”的精神,始终以传承彝族优秀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深耕彝学研究、创新传承路径,让彝学薪火代代相传,为凉山文化繁荣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让彝族优秀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中绽放新光彩。
在凉山州彝学学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上,上届彝学学会会长谢余才发表讲话,薪火相传三十载彝学深耕再启新程,回顾学会发展历程与履职经历,为未来发展寄语。
谢余才表示,担任会长期间,团队深耕彝文古籍整理、推动《凉山彝学》升级、促进成果与文旅融合,见证学会从积累向实践跨越。他高度肯定30年来学会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服务地方上的成就,称其是历届成员“扎根凉山、服务彝乡”的成果。
他寄语学会:坚守学术初心,守护文化根脉;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推动成果赋能乡村振兴;加强青年人才培养,让彝学薪火永续,为凉山发展再献力量。
杨正勇、火补舍日、安吉贤、沙马打各、阿余铁日、马玉松、尔布什哈等7位专家学者代表作了发言。围绕“彝学研究当代价值”“古籍数字化保护”“传统教育与现代融合”等议题发言。大家一致认为,彝学研究既要“守正”,做好文化遗产梳理保护;更要“创新”,用现代方法赋能研究,让古老文化焕发新活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支撑。
此次座谈会既是对学会三十年成就的全面总结,更是对彝学研究未来方向的系统规划,凝聚了共识、明确了路径,让与会者深刻感受到责任与使命。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会议为新起点,持续深耕彝学研究,推动彝族文化传承创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凉山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彝学智慧力量”。
未来,凉山彝学研究将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既深耕学术内核,持续产出有深度、有温度的研究成果;又紧扣时代需求,推动彝学智慧转化为发展动能,让凉山彝学在守护文化根脉、服务地方大局中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为凉山民族团结进步与经济社会繁荣贡献更多力量。